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PEI/MWCNT修饰含铁电芬顿电极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
陶虎春, 石刚, 于太安, 李金龙, 李金波, 许楠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53 (5): 982-988.   DOI: 10.13209/j.0479-8023.2017.111
摘要885)   HTML11)    PDF(pc) (3094KB)(186)    收藏

以褐铁矿粉为铁源, 用聚乙烯亚胺/多壁碳纳米管(polyethylenimine/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 PEI/ MWCNT)修饰石墨毡为外层, 制备含铁电芬顿阴极。PEI/MWCNT修饰层可使石墨毡电还原产生H2O2的能力增强: 在阴极电位为-0.95 V(vs. SCE)、曝气速率为200 mL/min的条件下, 90分钟反应器内H2O2的积累量为66.5±2.4 mg/L, 比普通石墨毡阴极提高56.8%。PEI/MWCNT修饰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连续使用20个周期, 修饰石墨毡电还原产生H2O2的能力未发生明显变化。采用以制备电极为阴极的电芬顿体系处理橙Ⅱ染料模拟废水, 结果表明: 橙Ⅱ染料初始浓度为20 mg/L, 在近中性(初始pH为6~7)条件下, 60分钟内降解效率为96.8%; 制备电极具备一定稳定性, 可重复使用多次。最后对以制备电极为阴极的电芬顿体系处理实际印染废水的能力进行测试, 在近中性条件下电解2小时后, 废水色度去除率为91.7%, COD去除率为69.4%, 氨氮去除率为56.2%。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聚苯胺/气相生长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陶虎春, 孙立红, 李金波, 李金龙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52 (6): 1155-1160.   DOI: 10.13209/j.0479-8023.2016.106
摘要725)   HTML    PDF(pc) (5505KB)(593)    收藏

用原位化学氧化聚合的方法合成聚苯胺/气相生长的碳纤维的复合材料, 采用SEM, FTIR和TGA对聚苯胺/气相生长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测定。SEM结果显示, 聚苯胺/气相生长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属于纳米级别, 形貌与气相生长的碳纤维类似, 推测苯胺的聚合作用发生在碳纤维的表面。FTIR结果显示聚苯胺与复合材料具有相似的图谱, 进一步证实聚合作用发生在碳材料的表面, 聚合过程中未产生新的键合作用。将复合材料作为阴极催化剂修饰到碳布的基底电极上, 修饰量为5 mg/cm2, 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修饰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功率密度最大值为299 mW/m2, 比未修饰的燃料电池提高6.5倍。电化学阻抗谱图较好地符合Nyquist模型, 并给出等效电路图。聚苯胺/气相生长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作为一种廉价且性能优良的阴极氧气还原反应催化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大气颗粒物酸碱性表征方法的研究
孙倩,霍铭群,谢鹏,李金龙,白郁华,刘兆荣,王雪松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718)      收藏
提出使用代表性酸碱组分定量表征大气颗粒物酸碱性的方法, 通过对颗粒物样品的水溶液进行微量酸碱滴定及其水溶性离子浓度测定, 利用酸碱平衡原理和溶液中离子 电荷守恒原理, 计算 出单位质量颗粒物中 6 种代表性酸碱组分的分析浓度, 能够量化颗粒物的酸碱性强弱和变化特征。将 1 mg 颗粒物加入到不同pH 值溶液中, 把计算得到的消耗氢离子的量与溶液的初始 pH 值进行多项式回归, 发现回归公式的相关系数均大于 0.99, 表明该多项式可以定量表征单位质量颗粒物对不同pH 降水的中和能力, 适用于估算较低离子浓度的降水捕获颗粒物后pH值的变化情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中国华北和华南典型城市和农村站点降水化学特征
霍铭群,孙倩,谢鹏,白郁华,李金龙,刘兆荣,陆思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533)      收藏
分别在位于中国北方的北京和山东泰安郊区的马庄, 以及南方的深圳和福建南平的郊区茫荡山对降水进行了采集, 测定了其 pH 值、电导率和化学成分。北京、泰安马庄、深圳和南平茫荡山降水的pH 值分别为 6. 02, 5. 97, 4. 72 和4. 81。北方降水污染严重, 南方降水污染较轻但雨水酸度较高。SO2-4,NH+4, Ca2+和NO-3是各地降水中主要离子组分, 不论是北方还是南方的降水中 SO2-4仍然是主要的致酸因子, NH+4都是最主要的中和物质。应用富集因子法比较了不同地区海洋源、地壳源和其他来源对降水组分的贡献。应用后向轨迹横式分析了不同输送路径降水化学特征, 泰安马庄降水受不同路径的传输影响显著, 深圳和茫荡山降水受其影响较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云下颗粒物清除作用对雨水离子组成影响研究
谢鹏,霍铭群,孙倩,刘兆荣,白郁华,李金龙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627)      收藏
采集并分析了2007年深圳4月份3场降水和泰安郊区7月份4场降水离子组成, 并测定了观测期间PM2.5和PM10中离子组成,研究颗粒物在云下冲刷过程对雨水中离子组分的影响。同泰安郊区相比,深圳雨水中主要离子浓度较低,雨水酸化较严重,云下冲刷对雨水中主要离子贡献较小。颗粒物的云下冲刷过程比较重要,PM10中Ca2+和Mg2+清除比较大,NO-3,NH+4和Cl-的清除比较小,气体SO2,H2SO4对雨水中SO2-4的贡献使SO2-4具有较高的清除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北京地区夏季PM10污染的数值模拟研究
王雪松, 李金龙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620)      收藏
利用三维区域空气质量模式CAMx,对北京地区夏季PM10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城近郊区夏季的PM10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一般在半夜前后和早晨常表现出较高的浓度;中午前后由于大气化学转化对二次气溶胶的生成贡献,在城市地区也会表现出一定的高浓度值;傍晚前后往往是一天中浓度最低的时段。PM10的空间分布与源排放关系密切,中午前后的空间分布会体现出光化学反应对其二次生成作用的影响。二次气溶胶在PM10中占有相当的份额,对于PM10中硫酸盐和硝酸盐的浓度变化,其中的二次组分起主要决定作用,而有机碳气溶胶以及PM10的浓度水平和变化规律则主要受一次成分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北京地区臭氧源识别个例研究
王雪松, 李金龙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646)      收藏
利用三维区域空气质量模式CAMx模拟京、津地区对流层大气光化学过程。运用臭氧源识别技术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种类污染源排放对北京市城近郊区臭氧浓度的影响,并统计分析这一地区的臭氧来源构成。结果表明,北京市城近郊区排放的污染物对本地及其下风地区的臭氧生成有显著影响;北京市城近郊区的各类源排放中,流动源对臭氧生成贡献最大,油品储运和溶剂使用与工业源的臭氧生成贡献也占有较高份额,天然源排放对臭氧生成的贡献很小。另外,研究表明,北京地区的臭氧生成具有区域特征,气象和源排放条件会对这一地区臭氧来源的构成产生较大影响,周边地区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应予以关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中国城市光化学烟雾污染研究
张远航, 邵可声, 唐孝炎, 李金龙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1023)      收藏
根据在兰州西固石油化工区、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区、北京地区和广州地区开展的光化学烟雾研究,讨论我国城市光化学烟雾的污染状况及其污染特征,探讨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并预测城市光化学烟雾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上述地区存在严重的光化学烟雾污染,控制我国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有效途径是降低NOx排放;北京中关村大气O3最大小时浓度不仅逐年递增,而且出现O3最大值的时间也提前,说明大气光化学活性增强;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迅猛增加,一些大城市的大气污染已逐渐由煤烟型转向机动车尾气污染型,或成为具有二者综合的污染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